大学生依赖网络的危害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维度

大学生依赖网络的危害(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维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参与互联网表现出了高度的认同和热情。
大学生上网的心理动机很多,主要包括: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泄心理、网络娱乐心理、寻求自我价值、表达情感和探索尝试新生活。
但与网络行为相关的各种心态需要我们充分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缓解和调整。
一、问题的提出进入新世纪,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正在给中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越来越深入地进入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年轻人,都有上网的经历。
大学生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有着独特的感知和敏锐的感觉,在网络时代有着不同的追求。
他们是最有网络意识的群体。
面对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当代大学生表现出高度的认同和参与热情。
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中,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玩乐的重要平台。
他们平时可以在网吧、学校机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宿舍高速上网。
网上聊天、玩游戏、网恋、查阅相关资料或浏览新闻报道是大学生网上活动的主要方式。
互联网确实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之间互相交换电子邮件,也不意味着他们在网上寻找有用的信息。
这是他们网上活动最常见的两种方式。
“依赖型”和“非依赖型”大学生网民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他们每周上网的时间,而是他们使用上网时间的方式。
“依赖型”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直接发邮件和万维网。
“依赖型”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互联网同步交流环境中度过,如聊天室、多用户在线对抗游戏等[5](第201页)。
据了解,大学生网民中绝大多数是“依赖型”冲浪者,女生多在网上聊天,男生多参与多用户对抗游戏。
许多大学生对互联网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
他们整天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以至于荒废了学业,忘记了工作,变得对友情和亲情漠不关心。
大学生对网络的这种迷恋是一种精神依赖的表现,就像吸鸦片一样。
有的大学生上网时亢奋,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了享受网上的“乐趣”,我会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有些人宁愿荒废学业也不愿花时间在电脑上。
是什么驱使大学生这样的行为?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依赖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二、大学生依赖网络行为的动机分析(1)、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还有更高级的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对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渴望,也是实现其潜力的倾向”[3](第26页) 正是因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中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用自己的优异表现赢得老师的青睐和同学的关注,这是一些学生骄傲的资本。
但是进入大学的都是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
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能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大多数学生会从中心角色转变为普通角色。
他们很多人赖以生存的资本突然消失了,很多大学生从中学老师的宠儿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大学生。
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角色转变,自信心会崩溃一半[1](第10页) 而且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们很难在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中取得成功,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无从谈起。
于是,他们纠结于由此产生的失落感和自卑感。
从最初的心理压抑,到有一种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原谅自己,放纵自己的一切,再到网络上寻找满足,寻找当初那个“辉煌”的自己。
大学生的需求很多,但很多很难轻易满足,需要努力和奋斗。
然而,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它却能轻易得到满足。
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相对缺乏竞争力的同学往往会选择上网来获得暂时的解脱。
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体验游戏中成功的乐趣。
而且,成功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尤其是在网络对抗游戏中,每提升一级或通过一级都会产生快感和“巅峰体验” 这是一种转瞬即逝又极其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一种狂喜和狂喜的感觉。
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比在现实世界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这让这些在学校活动中表现平平的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而这种感觉会强化他们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让他们无法从中自拔。
(2)心理宣泄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大学生心理压力很大,导致学业负担相对较轻,心理压力相对较重的现象。
学习差,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生活的窘迫让他们吃不好睡不好,让他们不安,烦躁[1](124页)。
他们在学习和就业中有许多竞争、冲突、矛盾和挫折,使他们对社会环境和校园生活的许多不完善的方面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严重的还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学习、身体健康、情绪和人际交往。
精神分析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动系统”由两种心理倾向组成:一种是寻求满足和进取,另一种是避免伤害和防御[3](318页) 大学生在寻求满足和进取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他们避免伤害和自我防卫,以达到心理平衡。
网络具有隐蔽性、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为大学生及时转移、倾诉、发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
这样他们可以发泄压抑的不良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我治疗效果,从日常的精神压力中解脱出来。
所以网络很容易成为很多大学生躲避孤独,缓解心理压力的地方。
上网成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
他们要么在qq聊天室向网友倾吐心中的不快,要么在对抗游戏中厮杀。
这就好比人们喜欢唱卡拉ok,听摇滚乐,踢足球,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喊叫和噪音来发泄自己的抑郁。
(三),网络娱乐心理 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完全打破地域界限,拉近传播者与受众距离的优点[2](第9页)。
在某种程度上,它改变了当前的文化和娱乐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而且网络是多媒体,使网络媒体在技术上实现多媒体传播,达到时间空交融、视听、营造特定情感氛围的综合艺术效果。
网络媒体可以融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使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存在,不再存在现实生活中传统媒体与电视、报纸、广播三足鼎立的权力划分。
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是封闭的,受众只能带着传播者的意图被动地接受媒体的信息。
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受众能够主动接受自己需要的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中受众的被动;网络受众可以随意点击自己需要的信息,参与媒体传播活动,成为媒体的一部分或与媒体传播者交流。
参与网络游戏、聊天、听音乐、看话剧网络电影和阅读娱乐性网络文章是大学生网络娱乐的重要方式。
网络媒体集文字阅读、图片浏览、声音聆听于一体,打通了观看者的各种感受,使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味觉、嗅觉共同作用,获得多感官刺激,使人体验到心跳、体温、头晕、紧张等微妙的心理变化,达到真正的审美通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网络媒体的这些特点和作用,恰好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匹配,如好奇心强、浪漫、爱冒险、对新事物和新知识反应快、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强等。
因此,上网成了他们闲暇时间的重要形式。
(四),寻求自我价值感 社会心理学认为,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需要了解他人,通过他人了解自己,爱与被爱,归属与依靠,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越性和专长[4](212页)。
这些都使人需要他人,需要与他人交流,需要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思维活跃,渴望友谊,渴望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的拓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交往欲望越来越强。
因此,大学生表现出比以前更加迫切的交流欲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众多束缚大学生的问题中,人际关系是最让人烦恼的。
由于人际关系的社会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一性,一些学生在交往中经常遭受挫折,表现出偏执、羞怯、闭锁、社交恐惧等不同的人际障碍,使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满足。
网络虚拟世界为这些学生满足他们的价值观提供了便利。
在网络中,不再强调外貌的作用,人们在不以貌取人的环境中相识、相知;每个网民都有平等的话语权,人们根据你的话形成对你的印象;他们可以在网上说自己想说的话,一般来说,他们不用担心任何惩罚,所以他们不需要太多的面具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
这对现实中觉得自己很卑微的同学更有吸引力。
无论天涯海角,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空相互认识。
陌生人可以相识,发展友谊,甚至产生爱情。
在网络上形成理性持久的密友关系。
他们还可以建立个人主页,通过加班空、双向多向传播网络媒体,让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信息被网民或其他网络受众知晓和了解。
通过这种交流,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得到确立,自我评价会得到提高。
当自我价值感确立后,就会在主观上产生一种自信、自尊、自我稳定的感觉,也就是自我价值感得到体现。
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一旦确立,就会觉得人生有意义,充满热情。
相反,如果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没有建立起来,他们就没有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
这也是部分学生沉迷网络的内在动力。
(五)情感表达心理学 情感表达是大学生网民的重要需求。
通过上网寻求以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为要素的人类广义的爱[3](第24页)是隐藏在大学生心中的一种极其深刻的上网动机。
通过与网友的交流,可以满足他们对爱情的隐性需求。
他们在网上交友,得到了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满足。
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满足每个人对爱情需求的最佳场所。
在网络中,他们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是聊天、建立个人主页、网上交友和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大学生聊天中,聊得最多的话题是爱情和友情。
他们在网络中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无论他们的爱好是什么,在“虚拟社区”中总有许多人在交谈,互相诉说秘密 在网络上,一个人的所思所想都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筛选后在文字中体现出来的,它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在某种程度上是经过粉饰的,或者说是理想的。
他们可以在这里寻找理想的白马王子或者白雪公主,找到没有缺点的恋人。
这个现代的、纯粹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童话,既能满足他们对浪漫爱情和友谊的深切渴望,也能慰藉他们孤独的心。
虽然他们大多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一下,但不会去体验。
(六)探索和尝试新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难免会有些乏味,缺乏新鲜感。
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一个人的生理和生物需要得到了满足,但仍然没有得到满足,他仍然焦躁不安”,因为缺乏“一种能使他采取主动的活力”[3](第23页) 所以追求新鲜感是人性决定的。
人的本性就是不断寻求和开拓更广阔的世界。
大学生上网就是为了寻求这种不断膨胀、不断更新、令人耳目一新的生活。
这种新鲜感包括惊喜、喜悦、新鲜和兴奋。
动机的认知理论认为,人需要了解环境。
上网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生活空了解世界。
大学生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住久了,想离开自己的小圈子。
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可能放弃学业到处旅游。
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过上与现实不同生活的机会,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通过互联网,他们可以去其他地方“看一看”,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另一方面,在虚拟社区中,创造他们从未体验过的生活环境,过着从未体验过的生活。
漂亮文静的女生,可能会变得很泼辣,满口土话;粗犷狂野的男生也可能会变得可爱害羞。
在网上,没有人会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
这种“身份丧失”的改变可以让大学生尝试新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角色 第三,缓解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的方式方法。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大学生依赖网络的动机在许多方面都是复杂的,既有隐性的,如自我实现、发泄和获得自我价值感,也有显性的,如娱乐、探索和尝试新生活。
这也反映了大学生内心对摆脱空空虚、枯燥、颓废的学习生活的渴望和无意识的乞求,也表明了他们对成功、充实、多彩的大学生的向往和追求。
但总的来说,与大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成长环境有关 如果我们能采取有效措施,扬长避短,就能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手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服务。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树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
学校要创造各种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充分体验自己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从而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
第二,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心理障碍。
网络心理障碍如网络成瘾综合征(iad)是指一些人经常在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无一定原因的连续聊天、浏览和玩游戏,损害了他们的健康,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和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功能障碍[5](第192页)。
因此,要教育学生以理性的态度控制上网时间;提高学生对不良网络刺激的免疫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最好不要上网寻求安慰,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发现网络心理障碍的同学,一定要尽快纠正。
第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网民的网络文明素质。
以专家教授讲课、学生讨论等形式进行适当的网络意识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树立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正确态度和观念,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
第四,加强校园网建设,积极开展校园网服务。
这样学校就可以不断了解、认识和监控网络,既争取了网络的主动权,又增强了网络的可控性。
学校还可以组织主页设计、计算机知识技能竞赛等活动,将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转移到正确合理使用网络上来。

关于作者:

生活百科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