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 儿童心理健康有哪些方面

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儿童心理健康有哪些方面)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
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
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呢? 一、环境适应教育 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走出家庭,生活环境越来越广阔。
当然外面的环境与家庭小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的,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环境适应教育,让他们逐渐适应幼儿园、培优班、青少年宫、图书馆、公园、商场等环境。
二、人际关系教育 随着幼儿生活环境的扩大,他们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
相应地要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包括:亲子关系教育、师幼关系教育、同伴关系教育等等。
三、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入园之后,学习就是幼儿的一大任务了。
有些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或者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而产生了学习困难,因此,必须加强针对性教育。
四、情绪情感教育 3-6岁的幼儿,情绪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如何发展积极情感,避免消极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幼儿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困难与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爷爷奶奶关爱备至,父母心疼不已。
应该说,他们是生活在天堂里了。
可是,长辈的溺爱,缺少玩伴,家长期望值太高,结果不少幼儿也出现了心理问题。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
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
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呢?一、环境适应教育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走出家庭,生活环境越来越广阔。
当然外面的环境与家庭小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的,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环境适应教育,让他们逐渐适应幼儿园、培优班、青少年宫、图书馆、公园、商场等环境。
二、人际关系教育随着幼儿生活环境的扩大,他们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
相应地要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包括:亲子关系教育、师幼关系教育、同伴关系教育等等。
三、学习困难教育幼儿入园之后,学习就是幼儿的一大任务了。
有些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或者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而产生了学习困难,因此,必须加强针对性教育。
四、情绪情感教育幼儿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困难与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在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时,需要考虑幼儿心理的衡量标准、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环境的变化,同时也需要考虑预防幼儿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路过的帮顶3、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具体标准编辑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 生活。
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做如下定义: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四、不脱离现实环境;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的说法。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
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
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
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六、心理康复能力。
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
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
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
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
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
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
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
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将这10条标准综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了。
我国另一位知名心理学家许又新先生提出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三个标准。
就是: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
这三个标准,也要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
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现状)。
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行动措施。
还有一位心理学者马建青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四、人际关系和谐。
五、能动地适应环境。
六、保持人格完整。
七、符合年龄特征。
以上列出了对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的解释。
尽管表述不同,但总的原则也差不了多少。
望采纳4、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哪些   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
所谓健康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
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当今社会,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幼儿凝聚了几代人的希望。
孩子少,家庭成员对孩子过分溺爱,特别是家长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心情尤为突出,很少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年龄特点、兴趣、原有基础、天赋等实际情况。
不少家长片面地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前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胆怯、任性、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
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幼儿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阻碍了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和谐发展。
为全面把握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矫治幼儿心理问题行为,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我作出以下研究及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解决办法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然而,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如:  1 .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
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
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
如有一个小女孩的裙子被别人摆了一下,她冲上去抓别人的脸,老师刚要准备和她谈谈,她就大声哭着说: “ 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
” 而家长知道这事后,却一笑了之。
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
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 .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
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
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
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
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
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 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
说谎的原因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像,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像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
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下次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
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
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 .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
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活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不用干。
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是对幼儿不公平,而幼儿自己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
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长大以后就学会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
  5. 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9653730,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
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
  针对上述情况,都是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因此,家长要不断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并且要及时地表扬。
为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表扬,这样坚持做下去才能使孩子渐渐恢复自信心,逐渐做得更好。
要注意改变家长自己的形象。
如果你不满意孩子的某些特点,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如有,要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改正。
要给孩子的进步留有余地。
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积极调整家长自己的心态。
尽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与同事交往、对社会的态度都尽可能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这样才能在内心产生宽容的心态,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才能是积极向上的。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参与家务,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让孩子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及解决办法  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个家,除了休息,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教师的教养工作就起到主导多用。
  1、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
如果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
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
作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分子,是知心的朋友。
二是对事不对人。
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
久而久之,很容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
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
因此,克服凭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是不翻旧帐。
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如果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容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反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2、针对辩解心理,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身错误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幼儿犯错误后总爱找出客观理由或者将责任推托到其它幼儿身上。
目的是为逃避教师的批评,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指出幼儿错在哪里,这样幼儿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易为自己开脱。
其好处具体讲:一是表明你对他的问题了如指掌,从而打消他想蒙混过关的念头;二是不给幼儿辩解错误的机会,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三是帮助幼儿从自身查找问题。
使幼儿在今后出现类似问题时,能学会认识自身的错误。
  3、针对敏感心理,把握教育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幼儿犯了错误并不注重错误的本身,而是往往注重教师对他的态度。
这时就会对教师的一举一动特别敏感,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就会错过教育时机。
一是避免心理逆反作用,多数犯了错误的幼儿心理防卫意识比较严重,这时如果你立刻去批评他,可能很容易引起他的反感,甚至还会认为你为难他、刁难他,因此避开这个敏感时刻,待幼儿心理恢复平静后,再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二是切勿延误教育时机。
超过时限,事物本身的影响力就随之削弱,如幼儿所做的一件事,在这几天后你在问他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了。
同样对幼儿出现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教育趁热打铁,那再严厉的教育,也会变的无足轻重。
三是对能主动承认错误的幼儿,教师要点到为止,不要讲的太多,尤其对那些已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幼儿更不宜讲的太多,以免适得其反。
  4、针对虚荣心理,用表扬结束批评  一般来讲,虚荣心和自尊心人皆有之,儿童也不例外。
作为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用表扬来结束批评,这样有利于幼儿认识错误,树立自信心。
反之,如教师在幼儿犯错误时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办法,效果会怎样呢?试想,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有人先表扬你,你一定会认为他居心不良,倒霉的事可能还在后面呢,表扬对你来讲其实并不困难。
而如果用表扬来结束批评,会使批评和表扬都能发挥作用。
  5、针对“失宠”心理,多给幼儿一些爱  实际生活中,我们大都喜欢漂亮、聪明、可爱、听话的孩子,而对那些长得不好看、反应慢、学习差的幼儿关心不多,爱护不够。
尽管作为教师并非有意如此,但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这一问题,而那些不得宠的孩子恰恰是最需要关心和爱护的。
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将爱和关心侧重给那些平时较为不得宠的幼儿,他们的进步往往是非常明显的,而这些爱和关心对于得宠的幼儿看来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
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多留意那些平时不起眼、讲话少、性格内向的儿童,多给他们表现和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身心能健康发展,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6、针对反复心理,教育要有连续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帮助幼儿彻底克服缺点,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许多教育者由于急于求成,只重治标,不重治本,忽视幼儿存在的反复心理,结果导致一些幼儿不断犯类似错误。
实践证明,对于犯了错误的幼儿进行教育,无论当前效果是好是坏,其后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具体的讲,一是善于观察言行,尽管幼儿心理不易把握,但思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只有紧紧把握这一环节,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即使出现反复,也可对症下药。
二是要有明确的态度。
如果你要求幼儿有所改变,却对他所做的事不闻不问,他可能会失去积极性,甚至自暴自弃。
所以对于幼儿的表现要及时表明态度,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予以制止。
三是要帮助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激发争强好胜心理,积极努力向上。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监护人教育方式等客观因素:家庭物质环境,儿童接触的社会环境,儿童先天遗传基因等zhidao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
儿童的学前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将来的行为模式,思考方式,三观(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这个阶段打下基础的。
因此,监护人(一般是父母)不可以因答为工作多或嫌麻烦而对带孩子不用心。
  1、遗传。
2、孕妇这整个怀孕和生产过程的精神状态。
3、家庭环境。
4、带小孩的人的心态。
5、上的学前教育的学校。
等回答不好,请谅解!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的健康状况及其环境的影响,包括儿童出生后机体损伤、疾病(包括生化改变)等因素的影响。
1.遗传大量研究表明,遗传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期发育障碍和精神疾患,包括婴儿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症等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遗传有关,而且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儿童常伴有行为异常。
如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早期死亡、智力低下的比例远比非近亲结婚的高。
2.孕期状况孕妇的健康状况及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的心理健康,包括孕妇患病,用药、营养、情绪、烟酒、放射线和环境污染等因素。
例如,妊娠早期患风疹,可引起胎儿畸形、智力低下;缺碘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可使儿童患呆小症;孕妇用药不慎可引起各种心理疾患,如用抗妊娠反应药“反应停”,可引起胎儿肢体、心脏、眼、耳等多处畸形;抗菌素药“链霉素”可引起先天性耳聋等;孕妇营养不良可导致胎儿为低体重儿、先天畸形等;孕妇情绪不好,使体内分泌的激素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孕妇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烟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有害化合物使胎儿缺氧,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和畸形;孕妇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胎儿患“酒精中毒综合症”,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x放射线使胎儿发生严重畸形,身体、大脑发育迟缓;环境中汞、铅等有害元素的污染,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畸形、智力低下等。
3.意(1)出生时的状况婴儿出生时缺氧和早产、出生低体重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分娩生产过程中如难产、胎盘过早剥离,脐带过长绕颈,可以导致胎儿出生时缺氧,损伤脑组织,可使婴幼儿时期智力和动作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多数儿童在人学后能够赶上正常的发展水平,只有缺氧极其严重的儿童仍继续保持落后状态,部分儿童因缺氧导致的脑损伤或肺功能缺陷,可能持续终身。
大量研究表明,早产儿和出生低体重儿在身心发展方面发生问题或存在困难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正常儿童,其中,出生时的体重与儿童出生后的健康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最为明显。
多数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遭遇难以克服的困难,体重越低,困难越严重。
出生低体重儿童在整个童年期常常疾病缠身、注意力分散、活动过度、动作不协调、学习困难。
(2)意外伤害和疾病意外伤害和疾病引起的脑损伤可直接引起学前儿童失语、痴呆、昏迷、意识障碍等症状,从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此外,意外伤害和疾病造成的残疾、并发症和后遗症等,可以间接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如四肢残缺、失明、瘫痪、耳聋等,导致学前儿童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意外伤害和疾病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程度,取决于脑损伤的部位、范围、有无并发症、抢救治疗效果、疾病的种类、病情、疾病抢救处理是否及时、是否有并发症和后遗症。
因此,加强安全和健康教育、预防意外伤害和疾病的发生是保护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外伤害和疾病

关于作者:

生活百科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