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在我国古代是如何称呼的?这个字少见却很眼熟

中国的中医典籍中很早就出现了关于癌症的相关记载,只不过在刚开始时,这一类的病症被笼统的归为并不完全准确的“瘤”。

在古代的医术典籍中,关于肿瘤名称有肿疡、瘿瘤、恶疮、瘤等十几种。比如乳房肿瘤在中国古代称之“乳疳”、“乳痈”;胃肿瘤称之为“食积”;肺癌称之为“结”;肝肿瘤称之为“死血”等。

古人认为其成因是体内“气血的留结”,或者是人体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着重点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字旁就成为肿瘤的“瘤”字了。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在历朝历代的文献中,我们并不难发现关于“瘤”的相关记载。

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有着这样的描述—— “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除此外还有一些关于筋瘤、肠瘤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内容记载。

癌症在我国古代是如何称呼的?这个字少见却很眼熟,癌症在我国古代是如何称呼的?这个字少见却很眼熟,第1张

在宋代的《生肌宗录》称腹内肿瘤为“肿块”(读作“假”);清代的高炳军在《择枝经验集》中将肿瘤称为“失营”或“失荣”,因为古人发现这种病的晚期,会使得人体的外貌失去了光泽和光彩——“如树木失去了光彩,枯枝焦皮,故名。”

而且古代中医对于相关病症的研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记载阶段,还尝试过对这些病症进行专门的治疗。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专门治疗肿瘤的“专科医师”,尽管以当时的医术,还尚且无法区分出肿瘤的良性与恶性,但是相比起世界上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来说,已经算走在前边了。

据《周礼》记载:“疡医专管医治肿疡、溃疡、金创、骨折等病”,“疡医”就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外科医生。

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实际的治疗中,古代医师们逐渐发现,这种病症似乎与普通的“瘤”并不完全相同。

于是这一类病症便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喦”。

癌症在我国古代是如何称呼的?这个字少见却很眼熟,癌症在我国古代是如何称呼的?这个字少见却很眼熟,第2张

公元1264年,杨士瀛在《任济直指附遗方论》中描述道:“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裹……”,随即将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如石的肿物称为喦。在古时候,“喦”字同岩石的“岩”字是通用字,只要在“喦”字上加一个病字旁就成“癌”字了。

这样的造字法表明,在古代人们的眼中,癌症就已经是一种很难医治的疾病了。

那光是中国的医学古籍中,对于“癌”这一类病症就有着如此多的称谓,更何况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其他国家,那为何最终会选择“癌”字来作为统一的称谓呢?

癌症在我国古代是如何称呼的?这个字少见却很眼熟,癌症在我国古代是如何称呼的?这个字少见却很眼熟,第3张

关于作者:

生活百科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