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包头九原郡,横穿14县,是咸阳通往阴山最捷近道路,因南北相直,故称“直道”。其全长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沿途配备大量路基、垭口,而且“秦直道”在后世一直使用了近两千年,堪称古代中国的“最硬核”科技。
历经2000年风吹雨打,见证众多王朝更迭变迁,“秦直道”展现了自己超强的生命力。它曾经是汉帝国输送物资的要道,是热血汉朝男儿北伐匈奴的直接跳板。也是唐帝国直取河套草原的终极触手。西域商人行经草原,便可以沿着“秦直道”直入关中,中国的丝绸茶叶也因“秦直道”得以畅销世界,一条“秦直道”,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原丝绸之路,一条“秦直道”,更见证了中原王朝崛起衰落、衰落崛起的艰难历程。
一、秦直道的质量有多好?秦直道从修建以来,几乎一直沿用到清朝才逐渐废弃。这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中国北方的道路交通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即便如此,秦直道依然是很多地方的干道。比如秦直道子午岭主脊凤子梁路段,从修建后一直到抗战年代,都是关中棉花北山的重要通道,直通陕甘宁边区,为抗日前线输送了大量的物资。
上个世纪,自从“秦直道”被重视以来,关于其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勘测的科学家即便是有所心理准备,亲身感受“秦直道”后依然直呼不可思议。因为“秦直道”的建筑质量实在是“过硬”。而且“秦直道”大部分路段都依托山脊,可以很容易地俯瞰敌情。总长700多公里的“秦直道”浩浩荡荡地横越14县,其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
我曾有幸去过“秦直道”在甘泉县的遗址,其高出地表平均在二十米以上,路基则普遍在30米到45米,垭口则在50米以上。这里的“秦直道”明显是一条翻山路段,但最大坡度竟不到10%,全程宽阔平坦,只要稍加整治,就可以让汽车通信,即便是两千年后,也能透过历史看到“秦直道”曾经的恢宏。
“秦直道”开了欲强国,先治路的治国理念,也在后世发扬光大。明洪武年间,全国驿路总长达到惊人的十四万四千里,甚至扩展至边疆。正是靠着这种强大的公路网,中国才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非洲旅行家伊本曾对元朝的驿路大书特书,认为沿着其路线游览中国,“最为稳妥便利”。西班牙学者蒙多在《大中华帝国志》赞叹过明驿路的强大:道路宽阔笔直,排水能力极强,沿路建筑恢宏。十五人骑马并行,道路两岸绿树成荫,商贩不绝,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道路。
二、秦直道真的2000年寸草不生吗?秦直道是秦朝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负责修筑的,地处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熟悉黄土高原的人一定知道,这里的土质疏松,很容易水土流失。而黄河之名也离不开黄土高原,这种地方修路,想要几千年寸草不生,谈何容易。
在查阅了众多资料后,我找到了答案。秦直道在清朝晚期基本废弃,但在此之前,因为一直投入使用,基本上少有杂草。而其上世纪被重新发现,也依然有很多地方寸草不生,大部分地方杂草不过膝盖,重要的地方在于几乎没有被高大树木湮没。千年之后,还能有此质量,足以彰显古人之智慧。
那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1)熟土
“熟土”指将建筑用土碾碎后用火烧焦再炒熟,最后将这些土夯实在一起,这种做法有点像北方的火炕。火炕不仅什么都可以烧,而且非常难拆。不仅如此,这些炕土还“有毒”,就连田里的害虫都避之不及。有些地方炕土还被作为驱虫剂。而军事上使用的“熟土”比炕土制作更为严格。
(2)石灰
石灰也是古人制作熟土的重要原料之一。石灰本身就具有杀虫除草的功效,按照特定的比例混着在熟土中,让其成为了古代的优质“混凝土”。
(3)秘方
专家推测,除了常规的熟土和石灰,秦直道可能还采用了早已失传的某种秘方,才让其能够达到杂草难侵,杂树不生的效果。这些对应的秘方虽然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分析技术的不断提升,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重见天日。
三、秦直道是怎么修建的?秦直道的“堑山堙谷”是司马迁唯一记载的修筑方法,但对于如何”塑山煙谷”,古代的史籍中却没有明确记载。但是经过近代以来众多科学家的调查与发掘,基本能够推测出当年的修建方式。
(1)技术储备
秦国在立国之初就特别重视交通,在统一全国之前,秦国就花费大力气修建了通往巴蜀的石牛道、武关道等道路。在统一之前,更是修建了多条通往东方六国的道路。这些都为秦国积累了丰富的道路修筑经验。六国统一之后,东方六国的人力和技术统归秦王朝支配,让秦人积攒了雄厚的技术储备。
(2)堑山
秦直道堑山修路分为两种:一种为堑土山路面,一种为堑石山路面。前者主要以挖土为主,后者主要以采石为主。不管哪种方式,其主要修建有三大要素:堑山面、路土、排水沟。
秦直道堑山路段的高度和宽度选择是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远不像其看起来那么简单。不仅挖方的高度需要精确计算,为了保证通过效率和安全,道路在修建后必须和前后连接的道路衔接,不能有太高的高差,较小坡度有利于车辆上坡通行,也能提高安全性。
在堑山的同时,秦直道非常注重道路的排水,不仅在山路内侧修建了完备的排水沟,直道路面中部也高于两侧。我国的王子今教授在研究后认为坡跟底段秦直道的坡度设计完全达到今天二级公路的标准。两千年前的古人修建的道路,能符合两千年后今人二级公路的标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3)堙谷
秦直道堙谷修路分为两种:一为作为壁山路的补充使用;二为在山脊上过低的部分中使用以减小路面的坡度。修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山脊较低部分是需要填上的,这就是煙谷。其具体方法是:在两座山峰之间的谷底填筑大量土方,夯筑以后形成路面,其中以黄陵南桂花夯土垫方规模最大,亦是埋谷的。
南桂花位于黄陵县的子午岭主脉上,经测算,该段垫方路基的土方量约为17万立方米,是秦直道上迄今发现工程量最大的煙谷垫方路段。难怪面对这样的浩荡工程,司马迁会发出“固轻百姓力矣”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