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的“集群”生活
沙丁鱼是鲱科沙丁鱼属鱼类,其通体多为银色,体长在15-30厘米,仅有一根短的背鳍,白天可以在深度50-100米左右的海洋中自由活动,夜晚则会上升到水面5-10米处。它们以浮游生物为食,位于食物链底层,大部分肉食鱼类都会捕食沙丁鱼。
而为了应对天敌,沙丁鱼进化出了“集群”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沙丁鱼聚集成一个个直径达数十米的“鱼球”,每个“鱼球”中都有上万条沙丁鱼。它们动作整齐划一,共同移动,但还能保持近乎完美的球形。
在捕食者眼中,沙丁鱼聚集成的“鱼球”就成了一个银色的巨大生物,并且很难找到可以“下手”的目标。只能通过横冲直撞,来找一些来不及随群体转向而落单的个体下口。但对于“鱼球”来说,这正是集群御敌的目的所在——牺牲掉鱼群中的老弱病残,而那些精壮的个体则能够最大限度地生存下来。
当个体的力量微弱时,沙丁鱼选择了聚集、再聚集,直到成为一个有着成千上万乃至上亿个体的群体时,群体的力量将会保护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这种智慧,也许是人类都无法做到的。
沙丁鱼为何会大量死亡?了解了沙丁鱼集群的特点,也就能理解为何沙丁鱼会大量集中出现。但引起沙丁鱼死亡的原因非常多,在没有明确证据前,只能进行假说或者猜测。沙丁鱼的批量死亡主要分为自然原因和非自然原因。
就自然原因而言,温度变化的可能性最大。沙丁鱼平常以巨大的“鱼球”活动,当遇到水温较大幅度变化时,成千上万的沙丁鱼会因突然降温或升温而死亡。受冷空气影响,日本新泻县系鱼川市气温低于零下10摄氏度,这个温度对于沙丁鱼来说,是可以致命的。除此之外,赤潮爆发、大规模的海浪也可能导致沙丁鱼的大量死亡。而特殊的地壳活动也会导致沙丁鱼的大量死亡。
就非自然原因而言,人类的活动无疑是影响性最大的。当地渔民对沙丁鱼栖息地的破坏,游客大量放生,这些都会影响沙丁鱼的正常活动。尤其是环境污染,被广大网民怀疑的核废水排放也是能引起沙丁鱼大量死亡的可能之一。
为何沙丁鱼都在罐头中?
英国人喜欢说一句俗语:“Paked like sardines”,翻译过来就是所处环境拥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确实,我们日常所吃的沙丁鱼大部分以罐头的形式出现,而且有时候形态差异很大,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大家口中的沙丁鱼是一个广义概念,泛指能做成罐头的一些银色小型鲱状鱼类。狭义的沙丁鱼则指鲱形目鲱科沙丁鱼属下的沙丁鱼。这是一个古老的物种,也是进化较低等的鱼类,保留了很多鱼类的原始特征。最显著的就是其骨头进化度不高,软骨比例很大。
第一个原因,沙丁鱼的骨头软,但体内却分布着极为密集的肌间刺,食用起来非常麻烦。但如果加热和腌渍就能很好的软化细刺,使其随鱼肉一起被食用。这些鱼骨还是新鲜的鱼类钙质,这使得沙丁鱼罐头成为主流。
第二个原因,沙丁鱼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新鲜状态下非常细腻美味,但也使得其不耐保存和运输。沙丁鱼中的不饱和脂肪极易氧化变质。使得沙丁鱼即便是冰鲜,口感也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而制作成密闭的罐头是更为合适的长时间保存方式。
第三个原因,沙丁鱼罐头制成后,富含大量的Ω-3脂肪酸(EPA和DHA)、维生素D、磷、钙、钾和硒等微量元素。尤其是Ω-3脂肪酸含量明显超过其它鱼类罐头。除此之外,沙丁鱼富含的其他必需脂肪酸还能缓解关节炎,降低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