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古文中的“北”大多和军事有关。在冷兵器时代,两军交战,谁失败了,转头逃跑,肯定会把后背留给对方。所以,这里的“北”,其实是通假字,通“背”。
既然是“背”,为什么不直接说“背”?因为先秦时期,还没有“背”字,想表达“背”意,都是用“北”字。如《孙子兵法》里的“佯北勿从”,说的是如果敌人假装逃跑,不要追;贾谊《过秦论》里有“追亡逐北”,是追逐逃跑敌人的意思。虽然“败”和“北”表述的意思相近,但这时,“败”和“北”的联系还不紧密。“败”强调结果,“北”则强调逃走的状态。如败后没有逃走,也就不能说是“北”;或者还没打就逃走,也只能说是“北”,不能说是“败”。
“败北”作为一个合成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秦漢之前,语言发展不完善,形容事物多用单字,到了汉朝,这种情况改善了很多,所以《史记》中“败北”才发展成一个常用的双音节词,表示失败。再后来,“败北”不仅能指军事失败,还能指其他方面的失败,如柳宗元在《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中,就提到了“败北而归”。如今,“败北”还被用来泛指在各种竞争、竞赛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