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从哪里开始变黄的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母亲河。黄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华夏儿女。

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流而下,在黄土高原上蜿蜒曲折,最后汇入渤海,形成九曲十八弯,形成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壮观景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黄河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以前,人们认为,黄河流经青海、四川、陕西和山西等地区,所以被称为"三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知逐渐发生转变,认为黄河流经的地方,除了上述几个省份之外,还有山东,因此,又被称为 "四水",或者叫 "五河"、"六河",甚至还有人把河南也算作其中。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因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各地所指的地域范围也不尽相同。

不过,无论是从古至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一致认同,黄河流经的地方,就是以上所说的这些省份。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要从古代开始说起了。在古代,我国疆域广大,南北跨度很大。比如,现在属于河南省的南部,在当时,就属于今天的湖北,而今天属于山东省的中部,在当时,则属于现在的山西,等等。

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的版图上,并不是只有中原地区,还包括了北方的一些地方。当然,这也跟当时的交通条件有关,毕竟,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而且道路崎岖不平,并不像现代这样平坦。

另外,在古代,各个朝代对土地的管理制度也不同。比如说,秦朝的时候,实行的是郡县制,也就是将全国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太守,管理当地的事务。而在汉朝,则改为州,并设置了13个州,每个州设刺史。到了唐朝,又改为了道,并且,还设置了10个道,每道置观察使。

由此可见,古代时期,我国的行政划分是非常复杂的。不仅如此,就连不同地区的称呼,也不一样。比如说,秦朝时期,称北方为朔方,南方为苍梧;
汉朝的北部称为代,南部称为荆楚;
唐朝时期的西北方向为陇右,西南方面则是黔中。

总之,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名称。那么,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将黄河称之为"三川"、"四水"、"六水"、"七水"或者是其他名字呢?

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称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古人以山来命名,比如,华山、泰山等;
以湖来命名,比如,洞庭湖、鄱阳湖等;
以海来命名,如东海,南海;
以及,用江河湖泊的名字作为地点的名字,如长江,淮河;
再或者是,直接使用山川名,如昆仑山,天山。

所以说,古人是以山的数量,来确定地的数量的。一般来说,一座山,就代表了一个地方,也就相当于一个省,所以,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三川"、"四水和六水"。

第二,古人习惯于按照方位来进行划分。比如说,东方,指的是现在的山东;
南方,指的是现在的广东;
西方,指的是新疆;
北方,则是内蒙古。

第三,古代,人们普遍相信,天圆地方,大地是由天和地组成的。而天圆地方的中心,就在我们脚下,即中原。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就将中国分为四个部分,即九州。而这九州,其实就是由九个区域组成。其中,就有三个区域位于黄河的上游,分别是指青、甘两省的西部,陕甘宁三省(区)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部。

第四,古代,有五行之说,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而其中的土,指的便是黄色。于是,古人便根据这一说法,将中国的土地,分成了五个颜色:东青,西白,南赤,北黑,中黄。这五个颜色,正好对应着:东,青;
西,白;
南,赤;
北,黑;
中,黄的分布。

关于作者:

生活百科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