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施工日志怎么拍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怎么制作施工日志表格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如何用手机软件记录施工日志?
什么样的手机软件能够满足高效率、高质量记录施工日志呢?水印相机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团队目前正在使用的就是一款免费而专业的水印相机,名字叫马克水印相机。近期以来,马克水印相机已经成为了很多工程团队用于工程记录的团队工具,正因为它高效拍照留痕和真实记录的特点⌄已经受到很多团队的青睐。
工程施工日志
施工日志是在建筑工程整个阶段的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技术等有关施工活动和现场情况的客观真实的综合性记录,也是处理施工问题的备忘录和总结施工经验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以下是工程施工日志,欢迎阅读。
工程施工日志1
凌晨5点,师傅们已经开始搭建台阁的脚手架。此时,李总和我们还远在北京。
格物工作营为每组分配了几名南京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分给我们组的同学是杨悦、潘幼建、王斌鹏、崔傲寒。下午赴宁的火车上,我们接到他们的电话:情况有变,停工。原来,南京当地通用的脚手架跟我们在北京调查并用于设计的脚手架并不相同——我们设计使用的脚手架的门架分成梯段和空段左右两段,其中梯段从下至上每隔400mm有一个横向钢管,方便我们固定座位;而南京当地通用的脚手架门架则是一个标准的“门”字式构件,爬梯分布在左右两侧且较窄,空段居中。这意味着我们的所有座面都需要另找他法固定,而上下用的“楼梯”也需要另外制作。此外,原本用沙袋找平并作为基础的想法也被施工方否定了,无论是成本还是施工工期都不允许这种基础方式。
一下火车,我们就直接赶赴现场。尽管遇到诸多问题,走近现场的我们还是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一组从上至下梯形排布的脚手架形成的结构体静静地伫立在台基之上,面对这一片寒烟衰草,与远处的城墙遥相呼应。这组有点特别的结构物如此抽象却又饱含深情,像唐纳德·贾德的雕塑作品一样冰冷却能激发你的无限联想。此刻,毋须解释,除了李总常说的“诗意”,的确很难找到更贴切的词语,来表达眼下的“物的力量”。
面对这个景象,原本的忐忑一扫而空。我们立刻跟施工现场总负责人蒋工、脚手架施工负责人单工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和协商,临时调整了方案:一,采用南京当地的脚手架,在400mm高的位置上加置一根钢管用于固定坐面钢板;二,取消沙袋基础,用可调节高度的专用支脚进行调平,并作为桩形基础;三,在脚手架底部固定一圈钢管用于铺设钢板,形成地面,而钢管同时形成一圈“地梁”,用以增强整组脚手架的稳定性;四,登塔的楼梯借用门架自带的爬梯,登阁的楼梯专门制作。
工程施工日志2
上午8点,我们到达施工现场的时候,塔已经搭起两层。四位南大的同学主要负责摄影、记录现场的施工过程,而我俩则需要在现场根据施工情况,随时调整一些方案细节。我们发现,相邻的脚手架之间通过钢管连接,强度要远高于之前通过调转方向的钢板连接。在征求了李总以及现场单工的意见之后,我们决定在塔的四角加设四根拉索,重新将塔的高度恢复至7层。
下午,塔的结构部分搭建完成。汶林迫不及待地爬至塔顶,并顺势在塔顶指挥师傅们完成了廊的结构搭建。搭建廊的过程也对方案的优化调整,我们加大廊的转折角度,形成朝向城墙和朝向北侧空地的两个不同方向的V形空间。
由于东西向的折廊长达60多米,而场地平整度又较差,搭建难度其实最高,耗时也最久。下午3点左右,墙廊结构终于完成了。
不同于较为确定的塔和廊,“山”具有很大的可变余地。山峰在哪?如何起势?如何与塔连接?这都需要根据即成的塔进行临时的调整和判断。最终,我们跟蒋工现场指挥工人师傅们一步步完成了山的搭建。
这时,东侧水池旁最简单的亭也已经静静地立在那儿了。
工程施工日志3
不出意外,上午我们到达现场的时候,塔的绷布工作已经完成。工地的师傅们干惯了粗活,似乎对柔软的遮阳网布的裁制和锁边并不在行,白色的扎带也是间隔不一,格外明显。在蒋工的建议下,我们临时更换为黑色扎带,现场给师傅演示了如何绑扎以及锁边。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几个人都主动上手,帮工人师傅们预先裁好网布,锁好边,绷布的工作渐渐有了效率。一天下来,塔、廊的绷布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由于获知第二天可能有雨,为保证工程进度,单工要求脚手架班组今天必须完工。在完成了廊、塔、山和亭的结构调整和钢板铺设后,我们跟单工来到最初搭好的阁,进行现场的调整。由于附加钢管的使用增强了脚手架的结构强度,许多原本不能取消的`斜撑和钢板都可以拿掉来,从而大大解放了内部空间。
最终形成了中心四层通高的内庭空间、核心区刻意压低的榻的空间、以及外圈回字形的双层高的廊道空间和一个位于二层的转角平台空间。原本抽象的结构体变成了一个有内向空间,有外向空间,也有通行空间和停留空间的真实的房子了。
下午7点,脚手架工程完工,一个简单的结构完工仪式后,收工。
工程施工日志4
南京的梅雨季节阴晴难定,雨随时而至,好在细雨淅沥并不影响施工。
到达现场后,看到雨中树亭已经绷好的小坡顶,一片湿润中那一撇黑色,立刻想到倪瓒的《雨后空林图》中那古意盎然的小亭。相较于前一天,今天师傅们的“手艺”明显有了提高。师傅们两两一组,趴在一个小小的“庑殿”上,给建筑做一件大衣服,细想是件很惬意的事。
可是到了台阁的屋顶,事情就变得复杂的多。台阁体量较大高度较高,屋顶形式又是一个“类歇山”,加之许多变化,每一片布都需要在现场现量现裁,现绷现订。一天下来,工人师傅们个个累得筋疲力尽,却只绷好了阁的半亭部分和主体的南侧屋面。原本预计7月7日全部完工,想到明天还剩的工作量,大家有些忧心忡忡。
工程施工日志5
由于7号这天是整个工作营中期汇报,我们六人不得不分成两组:玉婷带领潘、王继续盯现场,汶林跟杨、崔则负责中期汇报文件。上午玉婷拍了现场照片,一片艳阳下,一个山形的莫可名状的房子,趴伏在矮台基上,黑色的大屋顶从高处挂下,隐隐透出内部纵横的钢架。这个明显区别于传统建筑中的殿与阁,却又带着说不出的古拙感的大物体在过去的几天给了我们几个很多感动。此刻看到它眉目清晰,姿态完整的立在蓝天之下,竟然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下午,汶林和杨、崔三人赶到现场时,阁的绷布工作已经完成,廊、亭也基本完工,工人师傅们集中全力突击最后的山。这时我们几个冒出一个想法,相比其他几组房子,塔的绷布实在差强人意。重绷!我们跟蒋工商量了一下,蒋工一脸不悦。的确,形体变化最复杂的山都怕不能按时完工,却要返工重新给塔绷布,似乎说不过去。我们想了一下,决定自己上——自己裁,自己绷。我们几个分成两组,立刻展开工作。短短两个多小时,已经完成了一至四层的换布工作。此时山也基本完工,师傅们爬上塔顶,三下五除二将最后几层的网布就位。
天色将晚,四组房子终于完工。我们在阁中吃了简单的竣工晚餐。蒋工看到房子终于完工了,感慨道:“(亭子)很有那小样子,你们这个方案比较好,很省事,这个代价、造价很低,很简便的东西,做出来却很有一个这种感觉,……你现在回头看看这个小房子,你站到中间看看这几样东西,那个廊子,没有风的时候,很有这个感觉。”四天下来,每个人都累的筋疲力尽,但大家脸上都笑容满溢……
工程施工日志6
终期汇报的前一天,李总亲自在现场指挥师傅们铺设了坐垫并拉上照明,完成了栏杆和楼梯等细节(台阁二层平台处)的处理。
下午得知,台风“灿鸿”夜里抵宁,并将伴有大暴雨。
我们都为即将接受风雨考验的这四组房子捏一把汗,也对施工方的建议表示赞同——在塔的角部多拉四根钢索,以防万一。
工程施工日志7
终期汇报。11楼的报告厅外狂风呼啸。此时,玉婷则跟摄影师在现场拍摄。狂风虽未对主体结构造成影响,部分网布和钢板还是被吹得变形甚至翻转。为防止意外发生,师傅们将钢板与钢架用尼龙扎带进行了加固。
等风来,等雨停,等云散,现晚霞,桃花源就是那样适时地诗意地存在,我们体悟并记录了下来。
看到最终的成片:一片苍茫中,房子静静伫立,像在互相对话,共同诉说场地的故事。这组耗时四天完工的房子,将在一个月后被拆除。对于这片场地两千年的历史来说,不过是一个瞬间。但正如远处繁华的都市,近旁拆除殆尽的断壁残垣,以及那横亘在那几百年的城墙一样,什么才是持久的存在呢?
工程施工日志8
凌晨五点,天还未亮,汶林跟工作室的孔祥惠就走在了去往基地的熟悉的鸣羊街上。几个小时之后,四组房子将被移除,脚手架被运往某个工地或者仓库,坐垫和网布则由我们打包寄回北京。
从阁、亭到塔、廊,每个房子的拆除我们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正如那位瑞士艺术家的反熵强迫症作品一样,将门架、斜撑、钢板、网布、坐垫以及扎带重新码成堆,回到它原本该有的状态。
上午9点,拆除工作完成。最后一车货车开走的时候,潘幼建拍了几张照片,场地又回到了一个月前,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关于施工日志怎么拍摄和怎么制作施工日志表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