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中医诊断病名 手足口病中医治法

手足口病中医诊断病名(手足口病中医治法)

手足口病中医治疗常见(心脾积热):发热、无汗、手足口疱疹,其中口唇红舌痛剧烈,小儿多流口水,厌食,不能进食,便秘,舌红苔黄腻。
中药:清热解毒祛湿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3克,黄芩6克,黄连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水煎服50毫升,分两次服用。
普通型(湿热阻):发热无汗,手足口唇有疱疹,口唇、舌疱疹颜色暗红,轻度疼痛,腹胀,纳差,大便正常或略粘,舌红,苔白腻或微黄腻。
中药:味辛,味苦,清热祛湿。
处方:甘草泻心汤:生甘草10g,半夏6g,黄芩6g,黄连2g,干姜3g,柴胡10g,藿香6g,水煎服50ml,分两次服用。
重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热、皮疹、高热、无汗、烦躁不安、嗜睡、易怒、易休克,或四肢痿软麻痹、舌红、苔白或黄腻。
中医:清热利湿,平肝熄风。
处方:尹峰汤:大黄3克,石膏20克,芒硝10克,滑石(炒)10克,赤石脂10克,白石脂10克,紫应时10克,生牡蛎10克,生龙骨10克,干姜3克,桂枝6克,甘草3克。
剧烈加减方案:热势强,加羚羊角粉;对于严重的肢体阵挛,加薏苡仁、地龙、木瓜;便秘减赤石脂,腹泻减大黄,减石膏用量,加升麻和葛根;肢体瘫痪者,加鲜地龙、秦艽、威灵仙、丝瓜络(湿热辨证方);后期退热减石药,益气养阴,清热通络。
少数手足口病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进展迅速。
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最危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发病后约1-5天出现。
极少数情况危急,可导致死亡,幸存者可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状态不佳,嗜睡、惊恐、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虚弱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抽搐 体格检查显示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乳头征等病理体征阳性。
手足口病。
呼吸系统表现:气短、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出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肺部可听到湿罗音或咯痰声。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白,皮肤有花纹,四肢冰冷,手指(脚趾)发绀;冒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变浅、变弱甚至消失;血压上升或下降。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发性疱疹,米粒大小,有明显疼痛。
手掌或脚掌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偶尔臀部或膝盖有疲劳感。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水疱内液体较少。
有些孩子可能伴有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
医生通常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患者或家长主诉的症状、皮疹和溃疡的检查,来区分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口腔溃疡。
咽拭子或粪便样本可以送到实验室进行病毒检测,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所以医生通常不建议进行这种检测。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诊断必须以病原学检查为基础。
手足口病是由几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的婴儿。
手足口病常表现为:灰白色疱疹或红色丘疹,大小如米粒或绿豆,周围呈红色,出现于小儿的面颊、舌、软腭、硬腭、内唇、手足、肘、膝、臀、前外阴。

关于作者:

生活百科常识网